『調皮老師』陳昇志

昇志今年與崇友文教基金會合作"豆豆歷險記—兒童心靈體驗繪本培育計畫",內容包括戶外體驗、多媒材教學、集體創作、學員觀察評量、家長座談、成果發表等。

在小學孩童眼中,昇志不僅是可愛的小頑童,也被稱之為『調皮老師』。
崇友文教基金會電子報,報導昇志的文章摘錄如後,其中對於非洲雕像與東方傳統鬼神的觀念,有一些對話...

走進陳老師的畫室,迎面而來的是或立、或臥、或坐的大大小小非洲圖騰、面具、人像等,不由自主的覺知著一份敬畏,這樣的感覺從何而來?也許是社會系統中對生命存在與逝去間產生失落與未知經驗的暗示吧!理性思維沈隱在感覺之中,於是我們從第一句的問話開始這次的訪問,「這些雕塑還有生命嗎?祭祀中的物品往往在傳說中帶領著一些神秘的附體,老師怎樣看待?」…

非洲面具木雕與藝術的聯想

當你聞到的味道都是這些面具的除霉劑,它為什麼會跟藝術有關係呢?在台灣潮濕、熱的狀況下,它的功能是要除霉,但是我選擇參雜有原野香跟檸檬香的話,對使用者和周遭會比較舒適;這跟佛祖傳道時候會做一些清香,用那種薰香讓那些求道的人不容易打瞌睡,”香”跟”佛法”可能無關,只是消暑止熱,讓人專注佛法,我覺得藝術的這條路有時候讓人比較難以親近,但是透過不同的教育、展示、導覽工作坊、event、裝置讓我們更貼近藝術,我們不可能刻舟求劍,這些面具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它可能會水土不服,或環境上我們對它會水土不服,藝術在每個年代表現的方式都不同, 20世紀初的畢卡索和我們現在21世紀的高科技年代,每個年代的撞擊點也都不一樣。

在藝術表現的平台裡面,我們就會讓很多的不同文化觀點來產生對話,參訪者就開始去了解,面具本身的水土不服,因為環境和氣候,我們會去做處理,但其實我們也不需要太眷戀,因為它本來就在熱帶雨林,注定二百年後就會在自然中腐化不見,甚至有些東西做完儀式,可能就被丟棄了,我只是想把它的形式擷取,讓小朋友了解,延展非洲人的音樂、造型、生活習俗、宗教儀式等。人類因耕種求取生命的延續,才會祈求下雨、求豐收、祭拜祖靈及大地之母…所有的面具和儀式都息息相關,藝術也是一樣,做藝術教育的時候就好像在耕耘一樣,遊牧式跑來跑去,夾雜各式斷裂,延續的碎片,攪拌著原生湯、祈求靈光乍現。初中從十二歲開始,直升到十八、九歲,整個teen-age時間都是我們在教的,你不能怪說小孩子變的如何,這都是我們要負責的。

資料來源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陳昇志啟迪兒童美感教育的心靈藥方 I,崇友文教基金會/李淑靜】

相關報導
【教育基金會會訊->人物特寫->陳昇志】